什么是脑卒中?怎么预防?丨健康总动员

2024-07-27 06:22:42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什么是脑卒中?怎么预防?丨健康总动员把大脑想象成一台精密且复杂的“中央处理器”,掌握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、情感和思维。而血液,就如同为这台“中央处理器”提供动力的“电流”,携带氧气和养分,不停地给大脑里的各种零部件提供能量。

  脑卒中发生时,大脑的血流中断,如同“断电”一般,没有了血液的滋养,脑细胞迅速因为缺氧而死亡,我们的身体也会出现各种故障,比如手脚没力气、说话不清楚、眼睛看不清,甚至失去意识LEYU乐鱼综合体育。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,取决于“断电”发生的部位和持续时间。

  由于坏死的脑细胞无法再生,原本由它们负责的工作也会永久停止,这也是为什么脑卒中后往往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后果,如瘫痪、失语,甚至死亡。

  自2011年起,我国积极开展脑卒中筛查和干预管理项目,为了提升公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,及时发现并降低脑卒中风险,该项目概括为“8+2”的筛查方法。这个方法不仅科学有效,还便于民众在家中自行操作,实现自我监测与初步评估。

 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。在我国73%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有关。定期监测和控制血压可以减少脑卒中及相关疾病的发生,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/90mmHg,6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推荐血压控制目标应小于150/90mmHg。

  血脂异常作为脑卒中危险因素之一,无论是否使用药物降脂,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,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。

  糖尿病作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,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2—4倍,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至小于7.0%。

 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,脑卒中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病风险是健康人群的4—5倍。因此,建议65岁及以上的人群积极进行心房颤动的检查。根据房颤风险进行评估,必要时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抗栓药物降低脑卒中风险。

  吸烟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,可使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90%,吸烟量越多、吸烟年龄越早,脑卒中患病概率越大。戒烟2个月后,脑卒中患者血压和心率开始下降,戒烟1年后脑卒中复发风险降低20%,5年后降至与不吸烟者相同。

  缺乏有氧运动,会影响代谢,减弱酶活性,使血脂异常、血黏度增高,血流缓慢,容易导致血栓形成,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。建议每周至少3—4次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,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。

  肥胖者往往血脂异常,易患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脑卒中,容易引起脑卒中。以BMI作为体重的衡量标准,BMI在24—28kg/m²为超重,BMI≥28kg/m²为肥胖,BMI每增加5kg/m²,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40%,需要制定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,以减轻体重的5%—15%为管理目标,可显著改善高血糖、高血压、血脂代谢异常等。

  有没有突然感觉说话不清楚、手脚没力气,但一会儿又好了?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,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!

  如果有三项或更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(比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吸烟、缺乏运动、肥胖、房颤、家族史等),那就得特别小心了。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警告,也是高危信号。需要尽早寻找神经科医生获得更多专业的评估和干预。

  少于3项危险因素,但患有慢性病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之一的都属于中危人群。中危人群虽然风险比高危人群低一些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定期看医生,控制好慢性病,都是很重要的。

  少于3项危险因素,并且没有任何慢性病者。低危患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警惕。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,比如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、保持好心态等,都是预防脑卒中的好方法。

  无论当前处于脑卒中风险的哪一类人群,都应当保持高度的健康意识,将定期的健康检查视为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。通过这些检查,可以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,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发生。

  吃得全面均衡,营养才能跟上,多吃五谷杂粮、蔬菜水果,比如全麦面包、糙米、菠菜、胡萝卜等,这些食物富含纤维和维生素,对身体好。豆腐、豆类、低脂奶制品也是日常饮食的好选择,能给我们提供优质蛋白质和钙。注意少吃油炸、膨化食品,这些食品含有不健康的脂肪,吃多了对身体不好。

  要常运动,身体才健康。每周挑3—4天,做一些有氧运动,每次至少40分钟,让身体微微出汗。久坐族们更要注意,每隔1小时就要站起来伸伸懒腰、走一走,避免久坐伤身。运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,以有氧运动为主,如慢跑、快走、游泳,再辅助一些力量训练,如瑜伽、八段锦等,这样效果更好。

  吸烟对血管伤害大,戒烟可以减少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,早戒早好。喝酒要适量,过量就容易伤身了。

  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等慢性病的患者,一定要遵医嘱,按时服药,定期检查,有效控制自己的病情。

  原则上,40岁以上的每年都需要开展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和风险评估。像血压、血糖、血脂这些都要查,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,做到早发现早治疗,别把小病拖成大病。

  不要让压力和焦虑纠缠,学会放松自己,保持乐观心态也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,尝试深呼吸、散步、听音乐等放松方式,让你活得更轻松。

  当然,即使我们采取了很多脑卒中的预防措施,但是这病有时还是防不胜防。关键是要知道它来的时候有什么信号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和应对脑卒中的“断电”危机。有一个非常好记的方法,叫做“中风120”。

  看看自己的脸有没有不对称,特别是嘴巴有没有歪。如果脸歪了,那可能是脑卒中让脸“”了,需要我们立即警惕起来。

  试试两只胳膊能不能一起举平。要是一只胳膊没有力气或者举不平,那可能就是脑卒中在“捣乱”,就要赶紧去医院瞧一瞧。

  听说话清不清楚,顺不顺畅。要是说话含糊不清,或者干脆说不出话,那可能是脑卒中在影响说话功能,这也是大事,不能忽视。

  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,因此,一旦发现以上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,需要高度警惕脑卒中的可能性,不要犹豫,立即拨打急救电线)或者直奔最近的医院就诊。由专业的医生迅速评估病情,开展规范化治疗,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以明显恢复,甚至完全恢复。

  对于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,在发病4.5小时内接受静脉药物溶栓治疗,患者有更多机会避免瘫痪等严重残障。脑卒中防治,时间是关键,早发现、早治疗,康复的机会也更大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