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者必读经典书籍《瑜伽经》解读分享(中英双语)

2023-12-08 07:04:5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瑜伽者必读经典书籍《瑜伽经》解读分享(中英双语)本文是由梵文翻译成英文的,然后再由英文翻译成中文!所以有条件就买牛津高阶字典慢慢研读!可以到新华书店去买《现在开始讲解瑜伽》一书作者就是“英文版著”!我就是用的这本书赠的梵、英、中三语版《瑜伽经》整理。

  瑜伽经共分四段每段五六十句笺言不等!有的人把他们分别叫:“三昧品”、“方法品”、“神通品”和“独存品”。

  1.18 另一种专注是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——只有潜意识的印迹,如同烧过的种子。通过对不执的修习而稳稳地控制住意识波动才能达到这种专注。

  1.19 当这种专注没有不执相伴并因此继续留下无明时,修行者将达到无身之神的状态,或融入自然的力量中。

  1.24 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,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,也不受业、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。

  1.30 疾病、懒散、疑惑、冷漠、懈怠、欲念、忘见、精神不集中和注意力不稳定,这类精神涣散都是认识的障碍。

  1.33 心的平静来自对德行的培养:对幸福的人的友善和对不幸的人的慈悲、对有德的人的喜乐和对的人的冷漠。

  1.41 纯净的水晶会接受离它最近的物体的色彩,心也一样,当心清除了意识波动时,就会达到与专注的对象同一。这个对象可能是粗糙物质,也可能是感官,或是我慢。这种与专注对象的同一被称作三昧。

  1.42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,但仍掺杂着名称、性质和知识的意识,这被称为有寻三昧。

  1.43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,且不仍掺杂着名称、性质和知识的意识,只留下对象本身,这被称为无寻三昧。

  1.49 通过推理和研习经典获得的知识是知识的一种。但从三昧中获得的知识更高级。它超越了推理和经典。

  2.4 无明产生出所有其他障碍。它们可能以潜在的或残留的形式存在,可能是被暂时克服的或充分发展的。

  2.9 对生命的贪恋无论愚人智者皆与生惧有。这是因为人心之中仍留有许多前世生命的死亡体验之印迹。

  2.15 但是有精神分辨力的人会把所有这些经验都视为痛苦。即使当前喜乐的享受也是痛苦的,因为我们已在担心会失去它。过去的喜乐是痛苦的,因为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迹会再度让我们渴求它。如果快乐仅仅依赖于我们的心情,它怎么持久?心情总在不断变化,因为相互敌对的三德之一种或另一种总会轮流操控着我们的心。

  2.18 经验对象由三德——光明(萨垛)、活动(罗奢)和懒惰(答磨)——构成。通过它们,整个宇宙与认识的工具(如心、感官等)以及被感知的对象(如物质元素)一起进化。宇宙的存在是为了让经验者能经验到它,并此获得解脱。

  2.28 灵修实践(瑜伽“八支”)一旦除去所有的不净,人的精神视界就会向给予光明的阿特曼知识开启。

  2.34 阻碍瑜伽的障碍,如暴力、不诚实,可能会直接产生,或被间接的引发和赞同,它们以贪(贪婪)、嗔(嗔怒)、痴(利己)为动机,无论其强度是温和、中度还是猛烈,都会不断带来苦难和无明。人们应当铭记于此,并以此来克服令人精神涣散的思想。

  2.50 呼吸的停顿可以在外、在内,或完全停止不动,因地点、时间和固定的呼吸次数加以调节,因此停顿可长可短。

  3.9 当低级三昧的念头被有意识的行动抑制住时,心便不再存有任何想法或念头,这就达到了对心的意识波动的控制。

  3.13 在这种状态中,心将超越在粗糙物质、细微物质和感官中产生的三种变化:形式变化、时间变化和状态变化。

  3.17 人们通常将一个词的声音、对其意义的感知和对此产生的反应着三者混为一谈,通过专念于此,人可懂得一切生物发出的声音。

  3.21 如果专念于一个人的身体形态,可阻隔对他的感知,将他的显现里与目睹着的势力分离开,这个人的身体将隐而不见。

  3.23 通过专念于或快或慢两种业报,或通过识别死亡的征兆,瑜伽师可得知他离开身体的准确时间。

  3.36 喜悦的力量来源于无法区分阿特曼与萨捶,但它们是全然不同的。萨捶仅仅是阿特曼的工具,而阿特曼则是独立存在的。专念于阿特曼的独立性,便得到阿特曼的知识。

  3.40 通过支配肺部以及上半身的神经流,瑜伽师可以在水面、沼泽、荆棘或类似物体上行走,也可以随意死去。

  3.44 专念于脱离身体的心——即著名的“大无身”状态——的意识波动,对知识之光的所有遮蔽物将被清除。

  3.45 专念于元素的粗糙和细微形态,专念于它们的本质特征和其中固有的三德,以及他们提供给个人的体验,便可掌控元素。

  3.46 由此人可获得让身体小至原子的力量以及所有类似的力量:这一完美的身体也不再受这些元素的阻碍。

  3.48 专念于感官接触对象时的转化,专念于启迪感官的力量LEYU乐鱼综合体育、我慢、构成感官的三德以及他们提供给人的体验,便可掌控感官。

  3.49 这样身体便获得像心一样飞速移动的力量,以及在身体之外运用感官的力量,从而掌控了原质。

  3.52 当受到无形的高级存在者的时,瑜伽师既不要受,也不要手奉承,因为他可能由此再次陷入无明。

  3.55 折中分辨的知识可使人摆脱无明的束缚,可从事物存在的每一刹那及其所有变化中,同时领悟所有的事物。

  4.3 善行或者恶行都不会直接引起转变。他们只是除去了本性发展的障碍,就像农夫清楚水道里的障碍物,以便让水自然流过。

  4.11潜意识的习性依赖于因果。它们的根基在心中,并受到感觉对象的刺激,如果这些全部消除,习性便被摧毁。

  4.12 有一种形式和表现称作“过去”,有一种形式和表现称作“将来”,二者始终存在于对象之中。它们随着时间——过去、现在或将来——发生变化。

  4.16 不能说对象是依赖于单个的心的感知而存在的。因为如果这样,当单个的心不再感知它时,就可以说对象不存在了。

  4.22 阿特曼的纯粹意识是不会改变的。当这种意识反映到心上时,心就采取了阿特曼的形式,并看似有了意识。

  4.24 尽管心中有无数的印迹和,但心作用只是服务于另一个东西,即阿特曼,因为作为一个混合体,它不能为了自己而独立行动。

  4.29即使拥有了所有超自然力量却依然心定,这样的人因其达到了完美的分辨,而获得了被称为“德云”的三昧。

  4.31 如此,与摆脱了所有障碍和不净的无限知识相比,感觉认识的整个宇宙及所有对象便显得微不足道。

  4.34 当三德不在为阿特曼服务时,它们就分解成原质。这就是解脱。阿特曼作为纯粹意识,在其自身的、纯洁本性中放射出光芒。

搜索